成人屁屁视频免费观看
老子和道家追求的“德”是人性的自然本真,反对对“仁义道德”刻意地执着,所以老子说“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。”(《老子》第18章)如果联系到老子所说“上德不德”(意即:上德之人,因任自然,不表现为形式上的“德”),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”(据王弼注本《老子》第38章。意即:上德之人,因任自然而无心作为;而下德之人则不能顺任自然,总是以有为之心有心而为。)来看,执意地去行“以德报怨”,是不合乎老子自然无为之旨的。那些结怨者之行为如果超出道德的底线就可能是一种恶行,而在老子看来,恶行本是逃脱不了天道惩罚的,人不报而天自报,无须有德者以某种方式(或德或怨)去“报”,所以老子说:“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坦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(《老子》第73章)况且,相对于结怨者而言,德报方常常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,而非出于本心,这与老子对自然、本真的追求相去甚远。又,“报怨以德”之“德”,据何晏《论语集解》“报怨以德”下注:“德,恩惠之德”,故“报怨以德”,意即以恩惠报答仇怨。其实在老子看来,以恩惠报答仇怨,是一种虚伪的行为,为老子所不齿。据朱谦之《老子校释》,第十八章有“大道废,有人义。智惠出,有大伪。”通行诸本“人义”作“仁义”,“智惠”作“智慧”。朱谦之说:“《论语卫灵公》‘好行小慧’,释文‘鲁读慧为惠’,是假借字。”可见“仁义”与“惠”,在老子看来,皆是非出于人性本真的虚伪之举。老子强调的是,以无欲无为的态度处理人己关系,就根本不会与他人结怨,如果有“大怨”而以恩德去“和”之,必然会有永无休止的“馀怨”,故“以德报怨”的态度和方式不会为老子所采取。